機械電控引領未來——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原標題:機械電控 引領未來——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機械電控 引領未來
學院介紹
(一)發展歷史
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于2007年7月由廣州大學原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的機電工程系和信息與控制工程系組建而成。其學科組成的前身為創辦于1983年原廣州大學的電子系和1988年原廣州大學與意大利院校合作協會合作、由意方投入400萬美元共同創辦、填補了中國維修工程技術空白的教學單位——機電維修工程技術學部,是國內較早設立的機電維修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單位。經過近40年的發展,學院瞄準學科前沿,緊密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擁有雄厚科研實力和依托廣東省快速發展地域優勢,積極開展新材料新裝備新制造交叉創新學科集群建設、科學研究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各項指標持續發力并快速進步,為服務國家及廣東省十四五規劃重大需求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學科建設
學院設有機電工程系、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系和機器人工程系,建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智能制造工程、機器人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本科專業。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機械、電子信息、能源動力等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并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及國家級特色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學院緊跟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圍繞國家和廣東省制造業戰略布局,形成了特種裝備設計理論與應用、高性能制造及其協同化、裝備狀態監測與智能控制、微機電液一體化等特色鮮明的穩定學科方向,支撐我校工程學科進入全球ESI前5‰。學院重點打造智能制造科研平臺,推進新制造、新裝備、新材料交叉創新學科發展,成果應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并建立了完整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具有突出優勢及鮮明特色。
(三)師資隊伍
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3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42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65人。
(四)教學工作
學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建立了以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理念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及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理念為基礎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基于項目驅動教學的課程、主動學習模式,促進了學生專業知識、工程實踐能力同步提升,并引入創新方法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在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試點,使專業課程與立德樹人協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及扎實的專業知識。近年來,承擔國家特色專業、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省級以上質量工程10余項,教學改革項目20余項,擁有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獲得教育部和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重點實踐基地2個,并積極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或行業專家來校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競賽活動,以及組織高水平學術會議論壇活動,有力保障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五)科研工作
近年來,學院以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高速鐵路、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科學儀器及生物醫學等關鍵領域急需的材料及裝備為導向,主持承擔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星火計劃等縱向項目200余項,橫向項目300余項,科研總經費超過2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獎4項。擁有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科技創新中心1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2個,廣州市工信局研究平臺1個,廣東省及廣州市科技創新團隊3個;教育部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基地1個,廣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廣東省產業學院等省級實踐基地4個,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實驗條件。學院積極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建設了20余個產學研及聯合培養基地,與國機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設置引智計劃專項,與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西北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及帕多瓦大學等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已形成了綜合實力雄厚、部分學科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創新學科群。
(六)人才培養
學院實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十大育人體系,形成三全育人協同機制,聚焦有深度,以育人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導,以實踐性、綜合性、高端性、創新性、協同性人才培養為特色,落實大數據時代培養德才兼備、家國情懷、視野開闊,愛體育、懂藝術,能力發展性強的創新人才目標。以卓越標準為基礎,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按照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培養專業技能扎實、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國家戰略發展視角、豐富科技知識儲備、扎實專業實踐基礎、三位一體(知識、能力、素質)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通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才培養貫穿思政教育,激發學生科技強國的雄心壯志和使命感,展現優秀專業素質與精神風貌。近年來,學生創新創業與學科競賽成效顯著。參加各級科技競賽活動獲省部級或以上獎項120余項,其中國家級30余項,獲得挑戰杯競賽全國一等獎、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機械創新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計算機大賽全國一等獎等,承擔各級創新實驗項目130余項。學生就業率穩定在97%以上,畢業生繼續升學、出國深造人數逐年上升,涌現出一批知名企業骨干和優秀學術人才,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及技術支撐。
專業介紹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一)學制學位
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二)培養目標
面向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換代,適應國家智能制造發展需求,致力于培養具備機械設計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掌握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機電控制技術,勝任機械工程領域的設計、制造、控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本學科著力培養學生工程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系統性與創造性思維能力、工程創新能力、綜合創業能力。
(三)專業特色、在省內外的影響力
本專業按照CDIO模式組織專業知識教學和項目驅動教學,強化理論與實踐的協同培養。擁有多個省級工程中心、省級示范實驗中心、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省級校外實踐基地等教學與科研平臺。強調校企合作、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可以申請進入智能制造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和校企協同育人實驗班,培養機械卓越創新人才。本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2019年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四)職業發展方向
從事家電、汽車、機床等通用機械及地鐵、軌道交通裝備、各種自動化生產線等專用機械有關的產品研發、制造、維護與服務;從事生產管理、質量檢測、裝備控制與維護及經營等方面的工作;多種行業自主創業;國內外知名大學繼續深造。
(五)專業的社會發展前景
學科發展緊跟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圍繞國家和廣東省制造業戰略布局,形成了機械設計理論與應用,先進制造技術,機電控制與智能監測,微機電液一體化等四個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一)學制學位
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二)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育人理念,適應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對電氣工程領域人才的要求,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掌握電氣工程專業理論和方法,能夠系統解決電氣工程相關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高素質創新人才,能夠勝任設計、研發、制造、運行、管理等崗位的工作,成為電氣相關行業的骨干力量、技術中堅、領軍者和創業者,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專業特色、在省內外的影響力
本專業是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扎根廣東,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致力于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技術,持續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應用型和創新型電氣工程人才,助力大灣區電力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人才培養以工程教育認證為驅動,建立了校院系三層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健全完善的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和雙閉環專業持續改進機制。實施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理論實踐并重的混合式教學;打造金課和星級課程,落實課程思政;在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理念下,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就業率、升學率、素養與能力均保持高水平。擁有能源動力專業碩士學位點,實現了本科—碩士的連續培養。
(四)課程體系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由公共必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構成。學科基礎課主要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電路、C程序設計;專業必修課有工程電磁場、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力系統分析、發電廠電氣部分、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高電壓工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有軍事技能、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電子技術應用課程設計、嵌入式系統綜合設計、電力電子課程設計、電力系統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五)教學條件
本專業近幾年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各種探索,建立了以工程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了能力與素質。2017年組建電源技術校企協同育人實驗班,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進本專業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本專業注重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條件和實踐機會。指引學生充分利用學校擁有的大量資源,如物理實驗室、省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實驗場所,更充分利用本專業所轄的1200余平方米的現代控制技術實驗室(包括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實驗室、電力工程實驗室、電氣工程仿真實驗室、電氣控制實驗室、計算機與智能控制實驗室、電機控制實驗室等6個分實驗室),有效完成本專業的所有實驗活動。在實習活動方面,目前已建有穩定合作關系的實習基地或實習定點單位3個,校內廣州大學實驗中心實習單位1個,保證實習的質量穩步提高。
專業實驗室
電源技術校企班合影
電源技術校企班開班儀式
機器人工程專業(一)學制學位
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德才兼備、家國情懷、視野開闊、愛體育、懂藝術、能力發展性強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將前沿性理論、創新性思維、創造性實踐融入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具有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能從事機器人系統集成設計、加工制造、應用研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創造型機器人工程技術人才。
(三)專業特色、在省內外的影響力
機器人工程專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項目制為手段、以創造性產品研發為目標,在推進廣東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力。本專業是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省級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是廣東省第一個一本招生的機器人工程專業。
(四)職業發展方向
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相關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產品維護、機器人教育等工作。
(五)專業的社會發展前景
適應廣東省乃至全國機器人及智能制造企業、事業單位等對機器人技術的需求,具有廣泛的社會發展前景和應用價值。
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一)學制學位
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二)培養目標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緊跟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面向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具備扎實專業基礎、技能以及自主學習能力,能在工程實踐中進行有效溝通、團隊協作和組織管理,能夠在智能制造領域從事產品研發、設計制造、科學研究、項目規劃及智能運維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專業定位
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是廣州大學在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迎合我國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而設立的新工科專業。本專業面向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及大灣區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需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為準則,遵循CDIO和OBE教育理念,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與創造相結合、校企協同育人,強調智能裝備,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智能傳感與檢測技術等智能制造知識體系建設,突出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創新實踐及應用的能力。本專業建有教育部智能制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基地、廣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科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和廣州大學智能制造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所依托學科入選上海軟科2021年世界一流學科、2020年中國最好學科。本專業是廣東省少數幾個一本招生的智能制造工程專業。
(四)職業發展方向
畢業生可從事與智能制造相關的產品設計制造、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設備維護革新等方面的技術工作。
(五)專業社會發展前景
切合國家和大灣區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新形勢和新機遇下智能制造相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等對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和技術的需求。
學生就業深造情況
(一)升學率
(二)就業率
2021年畢業去向落實率95.11%
2020年畢業去向落實率85.96%
學生獲獎情況
2021年各類學科競賽獲獎名單一覽表
2021年我院學生獲廣州大學智能+大學生創新創業作品展暨廣州市創新創業(就業)教育項目成果展金獎1項,銀獎4銅獎3優秀獎6項的優異成績。在第十七屆挑戰杯廣州大學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中共計獲得校特等獎2項、校一等獎3項、校二等獎4項、校三等獎4項,經過評審后在全校推薦的30個項目進入省賽的團隊中,我院入圍5項。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省賽區二等獎(首次進入全國總決賽,實現該項賽事突破)。首次獲得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團體三等獎。獲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4項三等獎,并榮獲優秀組織獎。首次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廣東省賽區一等獎(入圍國賽)。獲得省部級或以上獲獎30余項,學生申請專利80余件。新增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項,其中3項國家級、10項省級項目;各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9年立項項目結題驗收19項,其中結題優秀1項。
選擇廣大的現在
擁有廣大的未來
歡迎報考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