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洗地機器人,是一臺會舔地的履帶工程車!
作者:強哥視角
提起清潔類家電,最近幾年已經被需求開發到極高的境界。
簡單的吸塵器,電動拖把和掃地機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更出現了可以自動集塵,自動清潔,自動上下水的掃地機器人,還有無所不能洗的洗地機。這似乎是在一步一步把懶人慣得更懶。當然,解放雙手,解放時間,沒什么不好。畢竟繁瑣枯燥的家務勞動并不是什么舒適的體驗。
拿我家來說,以前主要是吸塵器加平板拖的清潔組合,這種類似小米加步槍的組合非常有效,尤其那個平板拖,基本完全代替手工拖地。所以有段時間我還挺迷惑,為什么仍然有人在曬跪著擦地的畫面,所以我先鄭重安利一下這個便宜又實用的好東西。
不過,自從家里用上了掃拖機器人,真的是后悔沒早上。有點遺憾的是,沒能上自動洗拖布的機器,畢竟升級換代太快了,錢包真的有點受不了。
這次體驗的曉舞全自動洗地機器人,倒是完全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原來掃地機和洗地機是可以如此融合的。如果朋友們還沒買洗地機,或者沒買自清洗掃地機,可以暫緩一下,看看這臺機器是不是新大陸。
曉舞品牌隸屬于深圳甲殼蟲智能有限公司,作為一個創立時間不算長的清潔類家電品牌,打出了用科技溫暖人心 的旗幟,而其研發的產品,確實也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一,設計亮點
先說一下這款洗地機器人帶給我的最大顛覆。相比于我們以前認識的掃地機,或者掃拖機器人,她創新地引入了一些新的設計。
1,履帶式拖布
加入履帶式拖布,算得上是清潔機器人領域一個革命性的舉措。
相比于往常的拖地圓盤,或者一塊單一的拖布。履帶式拖布在增加一次性拖過面積的基礎上,疊加與運動摩擦力相反的運動,更可以加強拖地力度,這對于比洗地機重量小很多的這個體格來說,是一種巧妙的加力手段。
起初,我沒覺得履帶式是一種多大的優點,不過細琢磨一下,這種設計也是為了把洗地機功能疊加進來。否則,如果使用其他形態的拖布,就很難解決行走時清洗拖布的問題。
如果是采用了一個單滾動毛刷,要達到優秀的拖地素質,就要維持高速旋轉,同時還要有足夠好的污水循環系統來清理污物,否則會讓臟東西繼續進行二次污染。而履帶式得益于他有更大的觸地面積,很好地緩解了這種瞬時操作的時間矛盾。
2,隨行污水盒
在采用了洗地機思路之后,機身隨身攜帶一個污水盒就很有必要了,否則拖布會對地板進行反向污染。就好像常見的抹勻醬油的操作,要達到好的拖地效果,除了拖布的吸附能力好,還要盡快進行拖布清洗。否則小面積的醬油味,很快會覆蓋到全屋。
由于洗地機器人的身材原因,沒辦法像洗地機一樣攜帶更多的水,這就要求在水盒這部分設計更加巧妙,有更高的效率。而且對于水路的循環和密閉要求都極高。
曉舞的產品在這個角度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和處理,后面我們會分享這部分細節。
有了以上這兩點的加持,讓機器人插上了洗地機的翅膀。
在操作層面,可以讓人告別手持洗地機的困擾。而使用效果又可以同時達到掃地+拖地+洗拖布的一次成型。剩下的洗拖布,倒污水這類麻煩,就靠返回基站來完成了。
二,產品外觀
整體的基站設計上,沒有刻意為了隱藏水桶位置而做成全包圍形態。相反還為不同水桶配備了不同顏色的外殼顏色。整個上部做成了圓潤的線條,最初看圖片,還以為是個大型頭盔。
而最為顯眼的,還是配備的那個1.92寸OLED基站屏幕,在使用時會根據不同的狀態顯示內容,而且基站的操作按鈕也是在這個屏幕上,整體的融合度非常不錯。
不得不說,整個基站的外觀做的還是比較有特色的。
這樣一來,基站頂部的開蓋也是配合做了一個弧度,是橢圓的形狀。側面看,除了操作屏幕部位稍顯突出,整個側影還是比較苗條的。
頂部后側設計了凸起,方便搬動基站,另一個搬動部位就在基站前部的凹槽處。
電源線有專門的收納槽,而且帶了一個可隱藏盒蓋。兩側都有出線位置,方便從左右側插電。這樣的設計,避免了電源線收納的尷尬。
頂蓋沒有設置比較嚴密的鎖扣,開啟比較方便。一個清水桶,一個污水桶。整體的容量也都比較可觀。
水桶打開方式設計的比較方便。一般的加水倒水,通過頂部的小蓋就可以了。如果需要清理桶內,可以打開旁邊的專用鎖扣。各個部位都有密封條設計,確保水路循環系統密閉,提高抽水效率。
底部配有4塊比較大的橡膠腳墊,移動時比較靜音,跟地板的接觸也比較溫柔。
再來看看基站的前部大嘴。水桶下面就是機器人停泊位了。電源觸點是豎向設計,跟機器人的橫向觸點匹配,容錯率也高。入位的兩側都配有引導滑輪。
內部有多個水路接口,以及風干拖布需要的吹風口。
下面這個透明板,主要配合清洗拖布,帶有兩條凸起槽,會在清洗時噴水。前方還有兩條毛刷條,主要就是在清洗時起到反復刷洗的功能。
清洗這個凹槽也比較方便,可以把透明板拿出來直接沖水。不過需要手動再處理一下凹槽內的殘留固體垃圾。
機器人的形態采用了方形圓角設計,主要也是結合了拖地模塊考慮。
頂蓋上凸起位置,結合品牌LOGO做了一個浮雕狀的側臉圖像,很有質感。
機器正面和右側各有激光頭設置,構成三目激光避障系統。加上凸起位置的LDS激光導航,完成對環境的偵測任務。
上蓋打開,內有開關兩顆,主要還是集塵盒,集塵盒后面是個按鈕,可以彈出污水盒。
配備一個小切割刀,方便處理毛發纏繞。集塵盒容量不算大,不過也算是中規中矩。對于沒有集塵功能的掃地機來說,一兩天處理一次還算可以接受,畢竟大部分灰塵都是類似這種毛絮物。
機器人背面看,前部主要是配備了一個邊刷和滾刷,與邊刷對應的另一側沒有設置刷頭,但是很貼心地配了一個導灰膠條。前部的掃地機構加上后部的履帶拖布和清洗系統,構成掃拖洗一條龍服務。
有開關單獨控制滾刷的收放,從而實現單獨的拖地,或者掃拖功能。
履帶部位的行走寬度可達26厘米左右,充分提高了拖地效率。而且通過兩側開關,可以方便地取出拖布進行徹底清洗。
這臺行走的洗地機,水路系統相對比較復雜,通過后部的水盒可以觀察到,分成了一個清水盒,一個污水盒,還有一個污水槽,承載刮除拖布污水和污水中轉站的作用。
接下來就要靠實戰中來檢驗她的實際效果了。
三,使用感受
機器的上手還是很簡單的,全部安裝到位之后,插電開機,跟著引導就可以無腦使用。
跟著說明書下載軟件,然后配合手機,進行智能連接。
進行必要的固件升級之后,就可以開始快速建圖進行使用了。
主頁面的右下角有幾個選項,可以設置清掃禁區,虛擬墻,指定區域等。對于掃拖的強度和次數,也可以一次性設定完成。
在設置菜單中,有更為詳細的控制功能。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遙控器,以及清潔記錄,耗材狀況這幾條信息,在使用中提供的幫助非常大。
預約功能用起來特別舒服,對于節奏緊湊,作息規律的家庭來說,可以安排機器人在固定的時間醒來,然后自己把家里清掃干凈。
接下來重點說說在機器的使用方面,一些細節體驗。
1,履帶拖地
不得不說,有履帶加持的拖地,感受很順滑。單條的拖地寬度看起來極度舒適。如果工作起來按照弓字型路線來清洗,機器人規劃的線路也是比較密集的,基本不會有遺留空當。
污漬方面,處于揚灰層常見的那種浮灰毛絮,都是一次過。稍微麻煩點的,像這種小孩吃飯時滴下的湯水,即使干了,也可以一過搞定。
拖地之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拖布經過時,留下薄薄一層水膜,很快就會風干。此時用潔白的紙巾來檢驗一下,除了還有少量水分殘留,清潔效果還是很放心的。
只是由于設計的物理構造原因,拖布和墻角之間還是會不可避免地留下一點空間。
對于一個有娃的普通家庭來說,拖地功能是絕對可以滿足日常需求了。
2,清掃
個人認為這臺機器設計的初衷是主打拖地,不過既然把掃地功能集成在身上,還是考慮到一些家庭有高頻+輕度的掃拖需求。
比如我家,平日地板污漬說不上太重,但是必須保證每天一次拖地,因為孩子一直在地上爬,回頭又往床上鉆,如果地板不干凈,這幾乎就是個死結。
自帶的邊刷,配合機器進行的沿邊清掃,可以確保拖布達不到的地方沒有浮灰。
最終收攏進來的灰塵,就是圖中這類毛絮灰塵。
如果碰到小孩子撒了飯,或者醬油又出來表演,那還是用大拖布,或者大型掃地機更穩妥點。畢竟機器人的隨身容量還是偏小了點。
3,不同垃圾材質
對于不同材質的垃圾,可能大家都看得很多了。所以我也暴力操作了一下。
先撒了一批固體物,包括面粉,和小米之類的顆粒。看看曉舞的履帶是不是能徹底碾壓。
基本上第一遍過的時候有少許顆粒崩出,不過在弓字路線清掃時,已經全部掃干凈了。
液體類我用了常見的醬油和一些醋。從清掃過程可以看出,完全看不到機器過后的拖曳痕跡,因為都被洗地系統吸入污水盒里了。而且,良好的清水循環讓拖布可以時刻保持潔凈,完全不存在二次污染的現象。
一般來說,不管是廚房還是衛生間有這類固體和液體污染痕跡,洗地機器人都足夠勝任,省去了拿平板拖進行手動操作的繁瑣。至于毛發類的垃圾,清理也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會發生少許纏繞和殘留。在滾刷以及清洗拖布的水盒中都會有點垃圾,用隨機器帶的切割刀處理一下就好了。
在我的固有認知中,拖地機還處于抹勻醬油的階段,而曉舞卻直接把醬油舔干凈了。
4,避障越障
作為一臺洗地機器人,避障和越障還是要考量的。我沒專門做極限測試,就是從日常涉及到的場景分享一下。
一般障礙物都可以辨認出來,并進行避讓。
不過可能由于接近角度的不同,有些低的東西看起來還是會碰到。比如地上這堆小玩具,機器人在繞著彎清掃的時候,難免碰到。但是如果從正面接近,那就直接可以避讓了。
在夜視狀態下,可以看到導航以及避障系統的工作狀況。她的重點監視區域似乎在正前方。
越障方面,小一點的高度還是比較靈敏的,尤其帶有地毯感應功能,如果發現有地毯,她可以自己判斷,并選擇不往上跨。不過由于我家這個小地墊太過輕飄,可能看起來機器人對他不太友好。
稍微大點的高度,表現一般。比如陽臺的這個移門軌道,有時候她能跨過去,有時候就自己放棄了。可能還是和算法有關,每次嘗試沖擊的角度和力度都會改變結果。
5,自潔風干
打掃完畢后,機器人回到基站,會自動加注清水,排放污水。在確保水路系統密封且運轉正常的情況下,液體垃圾就跟著污水一起進了污水桶,不過后期維護需要注意確保水路暢通。
拖布的清洗,可以完全依賴基站的清洗和風干系統。下面第一張動圖,是完成清掃,準備返回時拍的。可以看出,經過隨身攜帶的水路循環,拖布的自清潔效果已經很不錯了。濕水程度不是很大,當然,這個是可以根據拖地指令進行調整的。
經過風干之后,可以看到沒有水分殘留。當然,純粹靠機器的風干,可能沒辦法達到曬干的效果,如果針對這個有強求,可以單獨拆下來掛曬。
在整臺機器使用中,需要人工輔助的可能就是加水倒水,以及手動清理了。除了上文提到的水路系統維護。在洗地機構中會有垃圾殘留,在基站的清洗盤位置,也會有殘留。這些真的都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手動進行清理維護,可以讓機器人的運轉狀況更好。
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的話,盡量定期給機器進行全面清洗,以確保狀態最佳。
6,噪音控制
整機的噪音控制還是比較好的。除了在抽水,和清洗拖布的時候動靜大一些。其他的時候基本是無感存在。
最大噪音基本是在60分貝多一點浮動,不過好在每次處理的時間不長,如果是夜間執行任務,可能會有點刺激。不過我更喜歡在家里沒人的時候使用她。
比較常規的噪音值,基本控制在60以內,包括掃拖地板,風干拖布這類操作。尤其那個風干功能,基本就是微風吹過,不注意的話根本感覺不到基站在工作。
所以在噪音這點上,我必須夸她一下。
7,自身定位
這點就作為最后一個環節吧,按理說一臺洗地機器人必須有高效的自身定位系統。不過自從以前碰到過比較傻的機器,自己鉆到椅子四條腿里出不來。我才發現這個功能不是每一臺機器都能夠完善的。
最為基本的就是機器人自己判斷空間,是否能容納自身通過。曉舞目前還沒出現過比較二的情況。
然后就是在工作中間,把她拎起來,她還知不知道自己在哪。曉舞表現得也很棒,除了在被拎起來的時候嚎叫一聲,落地之后她依然知道自己在哪,自己該去哪。
四,不足
每款產品設計出來都有自己的專長。需求開發是永無止境的,如果真有一款徹底完美的六邊形戰士,可能最大的不足就是太貴了。
1,自動集塵
如果真要追求性價比的話,暫且把這點拿出來說吧。
以曉舞現有的機身塵盒來說,可以使用一兩天再倒掉,不會有任何窘迫感,也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清理周期。
自動集塵這種功能,其實對于只有少量浮沉和固體垃圾的家庭來說,不是特別需要,畢竟這類垃圾儲存一個月,不知道里面會長出什么鬼。如果后期真加了自動集塵模塊,可能也是為了給懶人們更加周到的關愛。
2,越障能力
如同前文提到的越障能力,希望可以再加強一些。對于一些室內有點小落差的環境來說,靠一臺機器走全場,還是會有問題。
這次體驗中,我家有一塊稍微高點的地墊,曉舞就有時候能沖上去,有時候沖不上去。所以感覺跨越高度這件事,可能一些家庭還是有強烈需求的。
五,又要出發了
此次因為疫情原因,收到快遞稍微晚了點,后期體驗過程比較緊湊,緊趕慢趕才交出來這篇內容。所以可能還會有一些未盡事宜,以后有機會再分享。
根據目前的所有體驗來說,曉舞非常適合輕中度地板污染使用。自帶的清水循環系統,加上污水排放,可以把家庭成員從拖地任務中解放出來。尤其是這個拖地效果還真的不錯。
好了,我們又要出發了!
感謝,我是強哥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