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斯:哪怕危機讓你一貧如洗,15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原標題 羅杰斯:哪怕危機讓你一貧如洗,15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正和島
投資的鐵律是不熟不做
那么,應對危機的第一要務是什么呢?
簡單,要對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么有個清醒的認識。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有太多的人即便周邊發生了無數危機的征兆,也表現得無動于衷,不能做到積極地探尋這些征兆背后的深刻含意。
所以說,一定要對這個世界的運行機制,以及由此導致的所有表象隨時保持正確的敏感與清晰的理解。
比如說,印度的金融體系到底發生了什么,必須探求所有征兆的蛛絲馬跡。無論你發現了什么,看見了什么,一定要保持這樣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咨詢他人的意見。一定要保持獨立性,切忌依賴他人。
否則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就有你受的了——那些不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只知道隨他人意志起舞的人,一旦進展不順,便會表現得徹底懵圈,手足無措。
所以說投資這碼事,只適合選擇自己熟悉的事、擅長的事。否則,買了自己都搞不懂的東西,萬一有點什么差池,想不蒙圈都難。
這就是所謂不熟不做的道理。投資的鐵律是不熟不做,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愁賺不到大錢。
我一向認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普通人與職業投資家之間最為重大的區別,且沒有之一。
每當危機發生時,我都會想太棒了,這又是一個機會,而其他大多數人恐怕都不會這么想。
就拿旅行來說,許多人作為游客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國家游玩,往往只是走馬觀花,看看風景,拍兩張照片,然后發出一兩聲類似于這個地方真棒!我算沒白來,值回機票錢了的感慨,便告結束。而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就不應該這么做。
再比如,所有人都喜歡熱點消息獨家情報。特別對我這樣的資深投資家來說,每個人都想從我這兒搞到點內部消息,都希望從我嘴里說一句哥們兒,買這個吧!絕對穩賺不賠!
可這些人沒有意識到,當他們依賴別人的時候,他們自己便會成為無能的人。
所以還是那句話:相信自己的腦袋,只在自己知道的東西、熟悉的東西身上花錢。這樣做就對了。
不妨這樣想問題:假設在你漫長的人生中,頂天了只有20次投資機會,你會怎么做?不出意料的話,你一定會對你的潛在投資標的無比謹慎,無比專注對嗎?
我從某某那兒聽說了一個特別棒的投資項目!——這種異想天開的念頭不會再有了對嗎?也不會再滿世界地尋找那些有的沒的或者是所謂熱點消息獨家情報了對嗎?就是這個道理。
不客氣地說,如果實在找不到什么合適的投資機會,待在你自己熟悉的世界里什么都不做,也比跳進你不熟悉的世界瞎折騰強,至少不會血本無歸。
事實上,這正是所有成功的投資家的做法。當搞不清狀況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按兵不動,什么都不做。他們只是坐在那里,望著窗外,靜靜地等待,等待一個能真正說服自己的投資標的出現。一旦發現這樣的東西,他們便會緊緊地抓住不放,密切地追蹤它的發展軌跡,一直到確信萬無一失才會付諸行動。
一旦把真金白銀砸進去,剩下的事就簡單了:你只需靜待投資標的升值即可。沒錯,你需要做的事還是等待,耐心地等待。之所以你有這份耐心,是因為你有信心,明確地知道賣點(出手你的投資標的)在哪里以及會在什么時候出現。
只要是自己熟悉的領域,無論發生任何變化,忽好還是忽壞,你都能立刻搞清楚狀況,泰然處之。反之亦然,如果你的投資是聽從他人的建議,自己完全沒過腦子,也就是說,你投資的東西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自己當初為什么買了它,這些最基本的狀況你都搞不懂,那萬一出現什么閃失,你就只有抓瞎的份兒了。
無論是買車、買衣服,還是買其他任何東西,這個道理都適用:只要你比別人知道得多,比別人更專業、更熟悉,你就比別人更能得到有利的交易條件,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
投資界最經典的經驗教訓之一就是:當身邊所有人均投資失敗的時候,只要你投資的是一個自己熟知的事物,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投資標的最終都能升值,而且是大幅升值。
哪些資產是危機時必須持有的?
商品、股票、貨幣等,可以成為投資對象的東西有很多。危機與災害時成功的投資,與景氣一片大好時成功的投資截然不同。
而無論是好變壞還是壞變好,任何重大的反轉,在其發生的初期都擁有最多、最好的投資機會。由此,優秀的投資家從來不怕不景氣,更加不怕危機,而是把這些經濟的陰暗面視為循環周期中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
那么,危機發生時,應該持有哪些資產呢?
簡單,美元。我本人就持有大量美元。
這就奇怪了。不是說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債務泡沫已近破裂的邊緣,且情況正日益惡化嗎?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持有美元呢?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首先,必須理解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做法。當危機爆發時,人們往往會這么想:美元是安全的避難所。沒錯,正因為有危險,所以人們必須為自己的財產找個安全的地方,而他們首選的避險工具就是美元。
正因為這樣,人們會看到:往往越是有危機,美元就越會升值。哪怕這個危機的肇事者是美國人自己,亦是如此。
危機越嚴重,人們對美元的狂熱以及美元升值的幅度就越夸張——注意,這是一個典型的信號,千萬不要錯過。而我的做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果斷地賣掉美元,再買點什么別的值得投資的東西。
當然,美元不是唯一的避險工具。危機時應該如何避險,歸根結底與發生了什么樣的危機有關。不過,除了美元之外,危機發生的時候大多數貨幣都會貶值,這也是事實。
至于黃金,盡管也有投資價值,不過一般來說在危機的最初階段,金價往往會下跌。理由很簡單,危機發生會造成現金短缺,手頭缺錢的人們往往會匆匆賣掉黃金,入手現金來應急——注意,這又是一個投資信號。
大概率事件我會賣掉手中已然升值的美元,買入貶值的黃金和白銀。不過,到底應該怎么做也要看當時的情況,隨著情況不同,做法也會有所不同。
千萬注意,在危機的初始階段黃金價格即便會下跌,也會迅速反彈。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國家的經濟出了問題,情況日益惡化,貨幣不斷貶值的時候,腦袋里的第一個反應,往往就是買金和買銀——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這一點。
對這種現象,很多專家教授可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他們也許會認為金銀又不能當飯吃,沒什么使用價值,和貨幣相比流動性又差,靠買金銀避險是典型的外行人的做法。
不過,沒必要介意。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專家,只是市井小民而已。他們的做法就是這樣,就是要在發生危機的時候買金和買銀。所以專家大人們大可以放這些庶民一馬,隨他們愛買啥買啥吧!
至于我個人,從很久以前就入手了不少金銀,且不久之前又多買了一些。在我看來,如果金銀的價格下跌,只不過是提供了又一個買入的機會,而不是相反。之所以這么想,是因為在歷次危機中,金銀的價格即便一時下跌,也會迅速反彈。這就是歷史教給我的投資之道。
正因為這一次危機的嚴重程度將是空前的,所以無論專家教授和各國央行如何鼓噪金銀無用論,相信大多數人也會充耳不聞,并再一次蜂擁到售賣金銀的柜臺前。我也一樣,現已買入大量金銀,為未來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不過,還是那句話,投資這碼事最忌諱的就是仰仗他人。別人的意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投資理念和見解。
而我的投資見解是:之所以危機時要買金銀,不是因為這些東西擁有客觀上的財務健全性或安全性,而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會本能地這樣認為,即認為這些東西在財務上是健全和安全的。
美元也一樣。危機爆發時,人們會本能地認為與英鎊和歐元相比,美元更靠譜一些。注意,這依然只是一種主觀意識,而不是客觀事實。
但是否客觀已然不重要,因為人們必然會依照主觀意識行動。這才是真正的重點。而只要有行動便必然有結果——為投資家提供靈感的,就是這一點。
應對危機,企業應該做什么?
在應對危機方面,企業怎么做才能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呢?
簡單,首先應該大幅削減債務,不但要減少自己的債務,還要多多關注客戶的債務情況。因為一旦發生危機,那些財務狀況不佳,債務纏身的客戶絕對會連累你,給你造成巨大的麻煩。起碼貨款回收就會成為大問題。
沒有一家企業愿意輕易排斥或放棄任何一個客戶。這一點我完全能理解。可問題是,欠債過多的客戶是塊燙手山芋,一旦出問題,情況往往會迅速惡化,令你措手不及。再者說,客戶欠這么多債,本身就說明他已經有問題,而對這些問題了然于胸,并提前做好準備,顯然對你沒有壞處。
一旦發生危機,即便只有幾個客戶破產,對你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退一步講,就算你自己的企業狀態良好,財務健康,個別客戶破產對你的其他客戶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波及效應。所以哪怕僅僅是出于對客戶負責的理由,你也要充分重視這件事,要時時刻刻對那些債務纏身的交易方保持高度警惕。
不只如此,你的客戶是哪一個國家的企業,這一點也很重要,也需要用上述原則予以嚴格監控。因為與高風險國家的企業打交道,陷入麻煩的概率要遠高于低風險國家。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專注做你的企業最擅長、最有優勢的業務,盡量不要得隴望蜀、見異思遷。特別是危機的時候,萬萬不可盲目追求所謂多元化經營。由于沒能快速進入新的商業領域,沒有實行多元化策略,有太多企業受到缺乏速度感的批評,而這種評價顯然是不公正的。
理由很簡單,盲目進入未知領域很危險。與潛在的機遇相比,恐怕遇到更多問題的可能性更大。事實上,越是那些選擇多元化業務模式的企業,越容易卷入各種各樣的麻煩,掉進各種各樣的陷阱,從而令經營業績不斷惡化。這樣的教訓絕不鮮見。
總之,越是困難時期,企業便越要專注于自己熟悉、擅長的業務,千萬不能三心二意;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削減債務,避免與那些欠債太多的企業打交道。另外,危機時養成盤點資產的習慣,找出那些必要性不大的資產,然后賣掉它們,增加手頭的現金儲備,也不失為一個良策。
最后,讓我們來做一個小結。常言道:現金為王,正因為危機極難預知卻必然會到來,所以提前備好足夠的現金以防患于未然,是應對危機的王道。
而確保現金流的關鍵一招是及時賣掉多余的資產,用這筆錢償還債務,以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然后,完全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核心業務領域。只要你能做到這些,任何危機都打不倒你,甚至傷不到你。
用自己的腦袋思考,
千萬不要依賴別人!
應對危機的準備是否充分、是否到位,這件事在危機發生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危機發生之后是個人都會知道。
這就是事前諸葛和事后諸葛的區別。顯然,前者太少,后者太多。
2008年雷曼危機爆發的時候,華爾街所有的投資銀行都非常清楚下一個破產的公司會是哪一家,我也不例外,明確地知道下一個倒下的巨頭將會是大名鼎鼎的花旗集團。
理由很簡單,彼時該公司已經深陷次貸業務的泥淖難以自拔,前景頗為不妙。果不其然,后來花旗集團因次貸危機蒙受了世界最大級別的損失,不得不接受國家資金的救助,甚至連不良資產的處理權也委托給了美國政府。
房利美的案例亦如此。我一直不看好這家美國金融巨頭,知道其泡沫遲早會破裂。所以,早在房利美的問題被廣泛關注之前,我便在電視節目中明確地預言過危機的發生。
總之,對當時的我來說,雷曼危機的爆發是一件昭然若揭的事情,并沒有任何神秘感,也一點都不突然。正因為準確地預見了危機,所以能夠提前做好萬全準備,安然地度過了那場危機。
當然,眼前的這場規模空前的危機也是如此。迎接這場危機的準備工作我從未怠慢過。
在雷曼危機爆發的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我們一家人從美國搬到新加坡居住。當時,考慮到危機爆發已近在眼前,我果斷地做出了賣空房利美和花旗集團的決定。
剛搬來新加坡的時候,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有位記者向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您決定賣空花旗集團和投資銀行的理由是什么呢?
于是,我將前面提到的那些理由陳述了一遍,明確地發出危機即將到來的警告。可惜的是,彼時的新加坡政府已經買了太多那些搖搖欲墜的巨頭們的股票。
有感于此,我在那次的記者會上還說了這樣一番話:因為過度投資花旗銀行和其他投行的股票,新加坡將蒙受巨大損失。對這一點,我深表遺憾。
可是,我說的這些話并沒有出現在第二天的報紙上。深受政府影響的當地媒體在次日的新聞報道中僅僅強調了一個要點,即吉姆·羅杰斯生活在新加坡,是一件幸事。
后來發生了什么,大家就都知道了。
2008年,由雷曼集團倒閉引發的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破壞了一切。可即便如此,吉姆·羅杰斯是正確的,而我們犯了錯誤,這句簡單的話卻始終沒有出現在新加坡當地的媒體上。
看來,還是沒人真正相信我說的話。
所以說,如果你心里有個想法,而這個想法有違一般的常識,那么當你把這個想法告訴別人的時候,恐怕沒人會相信你。
理由很簡單,違背常識的東西是一個怪物,是不正常的,所以違背常識的話在大多數人聽起來,都不像是人類的聲音,而與夜晚的狼嚎更為近似。
此為人性。
所以,那些愿意傾聽乃至相信與眾不同的觀點或鮮為人知的主意的人,堪稱這個世界的稀罕物。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但凡不是在電視或互聯網上廣為人知、廣被接受的東西,他們是信不過的。
可見常識的厲害。這個東西具有強大的洗腦功能,令人們只相信那些大多數人相信的東西。所以,能夠不人云亦云,完全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這事從來就不簡單。
鑒于此,在自己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最重視的一句話就是: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千萬不要依賴別人!
不過我也知道,這句話說來容易做來難。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說天是藍的,甚至連窗外的天空到底長什么樣都懶得看一眼。所以就算你不知道天空到底是什么顏色,可當所有人都毅然決然地認為它是藍的,你便也只能這么說。
萬一有個不識相的主兒,居然敢大膽地喊出天空未必是藍色,那周圍的人一定會認為他瘋了。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要人云亦云。對那些被稱為常識的東西,不妨懷疑一把看看。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許多真相,如果不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你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向歷史學習,
你便有了預測未來的可能
向歷史學習,你便有了預測未來的可能。而歷史一再告訴我們:面對危機時,人們的想法和做法有太多的共通點。
這就是經典的群羊效應。這種現象之所以會發生,源于歷史知識的匱乏所引發的獨立思考失能癥。
沒錯,克服群羊效應,學會獨立思考,擁有卓越的洞察力——這件事絕對與歷史常識的多寡有關。
以我個人來說,危機發生,經濟崩潰,然后再復活——這一經濟周期循環的規律我是從人生經驗和歷史書籍中學到的。特別是當危機真實發生的時候,更有必要從過去的歷史中汲取養分,獲得智慧和力量。
任何一個人在投資時總會發現哪里不太對勁,有一些事情發生了變化。問題是,到底變化是什么以及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卻很少有人知道。
這就是不學歷史的惡果。因為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明白現在發生的變化到底是什么以及自己應該如何應對。
日本人尤其如此。在這個天災頻仍的國家,理論上說每一個人都應從前人那里學到了許多應對災害的智慧。可當災難真正發生時,卻依然會有很多人表現得驚慌失措、不知所以,只知道一味地大呼:天哪!為什么會這樣?這可怎么辦?
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不掌握,甚至沒有掌握的動機,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我認為,越是危機的時候,投資家越應該大膽投資,去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只有這樣做,才是對危機的幸存者真正負責任的表現。
想象一下,如果某個地方發生了災難,我奔赴現場,對那里的人說我有錢,想給你們投資,對方會有什么反應?
有的人也許會立刻躁怒起來,狠狠地訓斥我:滾出去!你們這些貪婪的資本家沒安好心,就是想利用我們這些可憐人的不幸發大財!
不過,更多的受災者恐怕會對我這樣說:我們確實需要幫助,請您務必投資我們!
事實上,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媒體評論家給我貼上了專門乘人之危的壞人標簽。吉姆·羅杰斯一向認為災害是絕佳的投資機會,這個男人實在是太可怕了!這樣的指責時不時地會出現在各類媒體的頭版。
特別是在災難真正發生的時候,我的一言一行總會受到輿論的特殊對待,遭到格外嚴厲的審視。
不過,令我欣慰的是,那些真實經歷災難的人卻從不會這樣看我。他們永遠都會對我說:正是來自你們這些外國人的投資,讓我們有了復原的希望。對此,我們深表感激。
沒錯,作為投資家,我必須要賺錢。但賺錢這件事本身并不是一種原罪。因為事實上,你的投資確實幫助了許多人,把他們拉出了困境。如此雙贏的好事,為什么要受到指責?又為什么要感到羞愧呢?
在必要的時候,去到必要的地方。這既是資本的使命,也是社會運轉的基本規律。天經地義,無可非議。
責任編輯:蔣曉桐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